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解决城市固废污染、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。餐厨垃圾(也称厨余垃圾、易腐垃圾)具有高水分、高有机物含量、易腐烂发臭的特点,若处理不当,极易污染环境、传播疾病。科学处理则能“变废为宝”。
以下是主要的技术路径和管理要点:
一、 资源化利用途径(变废为宝)
1、厌氧消化产沼气(主流技术)
2、好氧堆肥
3、昆虫养殖(生物转化)
4、生物柴油/工业油脂提取
二、 无害化处理核心要求
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是确保处理过程安全、环保,实现无害化:
1、源头分类与收运:
严格实施垃圾分类,确保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(尤其是塑料、金属、玻璃等)分开投放、收集和运输。
使用密闭、防渗漏的专用运输车辆,防止抛洒滴漏和臭气逸散。
2、预处理:
核心环节: 包括分选(去除杂质如塑料、金属、骨头、贝壳等)、破碎(减小粒径)、制浆(调节浓度)、除砂、油脂分离等。
目的: 提高后续处理效率和产物品质,保护设备,回收资源(油脂),去除安全隐患。
3、处理过程污染控制:
臭气控制: 处理车间保持负压,臭气收集后采用生物滤池、化学洗涤、活性炭吸附、燃烧等方法处理达标排放。
渗滤液/废水处理: 餐厨垃圾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(渗滤液、清洗水等)必须收集处理。通常采用“预处理(隔油、沉淀)+ 厌氧消化 + 好氧处理(如A/O, MBR)+ 深度处理(如NF/RO)”等组合工艺,确保达标排放或回用。
病原微生物杀灭: 厌氧消化的高温阶段、好氧堆肥的高温期(>55℃维持数天)以及后续的干燥等过程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卵。
4、残余物安全处置:
预处理分选出的不可利用杂质(如塑料、金属等)按其他垃圾处理(焚烧或填埋)。
厌氧消化后的沼渣、沼液,堆肥后的产品,昆虫养殖后的虫粪沙,需确保其重金属、病原体等指标符合相关农用或环境安全标准方可利用。不合格的需安全处置(如焚烧、填埋)。
5、产品安全与监管:
资源化产品(有机肥、饲料原料、生物柴油等)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质量标准,建立可追溯体系,防止二次污染。
三、 成功的关键要素
1、完善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: 强制垃圾分类制度、明确的餐厨垃圾管理责任主体(产生者、收运者、处理者)、严格的处理排放标准和产品标准、禁止非法收运处置(如“地沟油”回流)的法规与执法。
2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: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(如产生者付费),政府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,保障处理企业的合理收益和长期稳定运行。拓展资源化产品的稳定消纳渠道。
3、先进适用的技术: 根据本地垃圾特性、产生规模、土地资源、产品出路等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路线(或组合)。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优化。
4、高效的运营管理: 专业的运营团队,严格的工艺流程控制和环境监测,确保处理效果和环境安全。
5、公众意识与参与: 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居民和餐饮单位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准确性,从源头保障餐厨垃圾的“纯净度”。
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“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”的全链条管理。通过厌氧消化、好氧堆肥、昆虫养殖、油脂转化等技术,可以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沼气、电力、热力、有机肥、饲料原料、生物柴油等有价值的资源,同时严格防控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(臭气、废水、病原体),确保最终产物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。这不仅是解决“垃圾围城”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,更是发展循环经济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途径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